<track id="bfbfb"><strike id="bfbfb"><b id="bfbfb"></b></strike></track>

<track id="bfbfb"><strike id="bfbfb"></strike></track>

<track id="bfbfb"><strike id="bfbfb"></strike></track>
<pre id="bfbfb"><ruby id="bfbfb"><ruby id="bfbfb"></ruby></ruby></pre>

        <track id="bfbfb"></track>

          做得更好就是創新——記全國勞動模范陳朝綱

          信息來源:  發布時間:2023-02-08

             
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本網訊 他從中國第一個水電站——石龍壩水電站走來,此后,又投身以禮河電站和魯布革水電站。從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成長為工程師,再到令外國專家連連稱贊的中國專家,陳朝綱是實干家,是外國專家眼里的質量保證和魯布革人心中的“定海神針”。

            技術上,他始終堅信“只有更好,沒有最好,做得更好就是創新!”

            在以禮河電站工作期間,陳朝綱參加和組織了20多臺次水輪機的大修和改造工作,實行了100多項技術革新。他喜歡鉆研、喜歡創新,從不抱怨,以實踐為師,車鉗鉚焊鍛、起重,無一不通。1979年,陳朝綱被授予電力部先進生產者、全國勞動模范稱號,出席了在首都北京舉行的隆重表彰大會,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。

           ?。保梗福纺辏吩?,正值云南魯布革電廠生產準備時期,陳朝綱作為技術骨干被云南省電力局點名調往魯布革。面對清一色的“洋設備”,從陌生到熟悉進而掌握,這其中只有他自己才知道流淌了多少汗水,付出了多少心血。那些年,一旦設備出現了機械方面的故障,全廠上下都看著他,有了他,對排除故障就有必勝的信心。

            機組投運初期,調速器油壓裝置主供油閥指示桿油封漏油嚴重,經外國專家親自換過兩次油封,漏油問題依然無法解決,只能用滴油盆暫時應急。陳師傅站在油封前腦袋一轉,想到了辦法,巧妙地設計了一只墊環安到油封內,奇妙的事情發生了,滴油不漏!外國專家第二天來到現場,看到油盆不在,大發雷霆,但是聽到陳朝綱的解釋后,忍不住向他豎起了大拇指。

            陳朝綱回憶道,那個時候,外國專家總認為中方人員對設備不熟悉,處處不放心,每次都要親自檢查驗收后才簽字。但是經過多次的磨合、交鋒,陳師傅出色的技藝改變了他們的看法,檢修后期的許多項目,專家不再親自檢查了,還風趣地說:“只要中國專家簽字,我也簽?!?/p>

            在南方電網組織的首屆“最美南網老同志”評選中,陳朝綱成功入選。由云南省總工會、云南省檔案館聯合出品的《紅色檔案·云南省全國勞??谑鰵v史》發布了陳朝綱的微視頻和人物專訪《一生一技,以匠心守護人民電力事業》。追尋勞模的光輝足跡,以“影像記錄+口述歷史+檔案征集”方式記錄、留存、宣傳勞模在云南經濟社會建設中奮勇爭先、頑強拼搏的人生歷程,讓勞模精神薪火相傳。

            面對榮譽,面對記者的采訪,陳朝綱說:“南方電網公司把這個獎評給我,比較興奮,也是對我以前工作的一些認可,但是自己還是慚愧,做得不夠?!碑敱粏柶鹩袥]有什么心得可以分享給年輕人,在水電站干了一輩子的陳朝綱由衷地說:“技術進步沒有最好,只有更好,做得更好了就是創新?!彼€勉勵電廠的年輕人,要勤于學習、善于學習,哪里都可以學,書本上可以學,實踐中可以學,一定要建立信心。

            “一輩子要干出點名堂來”,陳朝綱的話擲地有聲。退休后的陳朝綱還學會了縫紉和針織,家人的毛衣,家里的地毯、床單和被套,都是他一針一線的心血。他把一生最美的年華獻給了水電事業,看如今,正是:夕陽晚照美如畫。

            時間:2022-10-25?。保担海埃?/p>

            來源:中國能源新聞網 通訊員 侯海琳

          相關附件
          南網站群: 更多>>
          友情鏈接: 更多>>